首页 » 论文下载  >>  医药论文  >>  医学论文 » 正文
活血化瘀法治疗真红细胞增多症
所属分类:医学论文  日期:2018-09-06  浏览:

许秉诚1          陈斌2

                                 

 1湖北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2005级,武汉    430061

               2湖北省中医院血液科,武汉    430061

摘要:祖国医学古籍和历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淤”等病临证所见和患者临床上常见症状相似,真红中医辨证多为血瘀证,病位在肝,同时和心、肾异常密切相关。中医治疗真红,多以淤血内结作为其基本病机再分别辩其夹热、痰、虚及肝阳上亢之不同而用药。

关键词:活血化瘀  真红细胞增多症  血瘀证

 

Abstract: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and ancient literature, indicate that in the "silt cards" and other diseases Clinical feelings and common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clinically similar to true red as blood stasis over TCM. The location of the disease is in the liver at the same time in heart and kidney abnormalities. Chinese medicine really red, more to congestion within the node as the basic mechanism of its re-argue their respective folders heat, phlegm, and liver yang of different virtual agents.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真红,PV)是一种获得性造血多能干细胞克隆性异殖的疾病,常伴以造血细胞一系以上的异常,临床特红细胞明显增多、全血增多,皮肤及粘膜红紫色,脾肿大等。真红发病率约为0.6~1.6/10万。真红发病缓慢、自然病程18~36个月,经各种治疗后,中数生存期可达10-15年。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该病取得良好疗效,随着有关报道逐渐增多,临床研究不断深人,现综述于下

    一,原理探讨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临床主要表现为面红目赤、皮肤指甲紫红 唇舌紫暗,腹部症块头晕 头胀,甚则肢体手足麻木或欠灵活,《灵枢 ·经脉》日:“血不流则髦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紫。”郑氏1认为本证当属祖国医学瘀证和症积范畴。治疗当以活血化瘀为主,佐以扶正祛邪,血府逐淤汤中桃仁,红花 赤芍、川芎等药物活血化淤而不破血;柴胡、枳壳 桔梗疏肝理气,有升有降,达到气行则血行的目的。韦氏2认为据其症可归属于“血证”、“眩晕”等范畴,其主要病机为阴虚火旺,瘀血阻络,治疗本病应当以活血化瘀法应贯穿其治疗的始终。

        临床研究表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典型的血瘀证。李氏338例真红患者进行研究表明:真红患者血液动力学及甲皱,球结膜微循环均有异常,全血粘度明显高于正常人。高氏428例真红患者全血粘度及红细胞比积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各不同剪切率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人红细胞比积通常超过50%,有的高达75%,明显高于正常。金氏530例真红患者进行测定表明:全血粘度男性和女性真红患者的响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非常显著;红细胞聚集指数男、女真红患者的RAI值均高于正常,经治疗后10例患者的RAI值均显著下降。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属“血淤”证,采用活血化淤法治疗取得可喜疗效。朱氏617例真红患者每搏、每分心输出量降低,QE间期进行测定,表明真红患者心脏血液动力学较正常人有较明显的改变。真红患者的心功能减退,与正常组对比有明显差异。经活血化淤法治疗前后真红患者心、脑、肢体血管有明显改善,多数每搏输出量有明显增加,心输出量轻度增加,心率一般不变成减慢。脑血流量治疗后也有明显改善,阻力降低,波形趋向正常。

        中医对真红的治法,梁氏[7].归纳有三个主要方面,即破血、解毒、清肝。“破血”是治疗血粘度增高、改善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消除并发症、防止骨纤化的主要治法;“解毒”是防其恶变,选用清热解毒并选用经现代药理学研究具有抗肿瘤作用的药物,以防止本病最终向白血病方向转化:’“清肝”是解决疲毒互结后化热的治法。韦氏2认为在不同的病人或在病情的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化瘀法。在疾病早期以阴虚火旺,虚热内炽,热与血结而成壅,应凉血与活血散瘀并用,药用茜草根、生三七、丹参、当归、芍药、丹皮等,而不用温燥或香燥药如红花、桃仁等,活血而灼伤阴液及破血药物如水蛭、蜈蚣、全蝎等虫类药物恐出血。病至晚期患者五脏俱损,气血皆亏,“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流通为贵”,治疗需益气行气活血,可加用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等益气健脾,推动血行。

        中医药治疗真红的有明显优势,梁氏3研究表明中药治疗使本病症状缓解明显,长期服用对心、肝、肾未发现损害,未发现有骨髓抑制,便于推广,但缩肝脾和降白细胞作用尚不理想。程氏816例(6 例病人失访)真红患者进行3年生存率及生存状态统计,3 年无病生存率 100% , 生存质量良好, 2 例有轻度骨髓纤维化表现, 无转变慢粒及继发其他肿瘤。

    

        .临床研究

        郑氏[1]以活血化瘀,益气养阴为法,基本方桃仁l0g,红花10g,赤芍15g.当归15g,川芎 10g,柴胡12g,枳壳 10g,黄芪30g.党参18g,茯苓12g·白花蛇舌革30g,半枝莲30g,麦冬30g,女贞子3og,甘草5g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5,临床缓解 l0倒.好转5例。

        张氏[7]以行血化瘀为法,黄芪50克,当归20克,公英20克,地丁20克,败酱草30克,陈皮10克,广角3克,芦荟2克,水蛭10克,治疗肝脾不和、湿浊内聚、气虚血淤症一例,共服54剂,追访9年未复发。

程氏[8]以活血逐瘀为法,基本方: 红花10g、赤芍10g、丹参30g、水蛭20g、三棱20g、血竭5g5g, 雄黄 10g, 青黛80g。研细末, 混匀装胶囊, 每粒 0. 5g, 每次 46 , 每日 3 次口服, 连续 1 个月,  以后进入维持期, 维持剂量等 , 配合高三尖杉酯碱静脉点滴, 治疗本病22 例,缓解21例,好转1例。

[9]报道以破血散结法用生水蛭12g(装入胶囊后用药汁吞服),并配以红花9g,桃仁12g,穿山甲9g,大黄6g,当归15g,血竭6g,三棱12g,莪术12g,黄芪20g,党参12g,黄精12g,地龙9g,丹参15g,冰片9g,甘草6g治疗淤血内阻型真红患者一例血象恢复正常,随诊2年未复发,取得满意疗效。

        刘氏[10]报道以滋阴清热,活血消瘀为法,处方生地15g,白芍15g,女贞子12g,旱莲草15g,丹皮15g,丹参15g,桃仁10g,红花6g,郁金12g,土鳖虫12g,竹叶6g,黄连6g,蒲公英15g,太子参30g,麦冬30g,水蛭10g,服用14天,无效,复诊,上方加大蓟120g,连续服用21天,血象回复正常。

        王氏[11]报道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为法以龙胆草10g,炒山栀12g,黄芪12g,柴胡10g,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0g,泽兰10g,莪术15g,黄芪15g,水蛭10g,鸡血藤15g,丹参30g,青黛10g(另包)为方,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0例,缓解5例,好转3例,有效2例。

        张氏[13]以活血解毒为法,以白花蛇舌草30 g,赤芍10 g,黄药子10 g,川芎10 g,元参10 g,紫草10 g,丹皮10 g,黄芩10 g,栀子10 g,黄连6 g,丹参15 g,金银花12 g,连翘10 g,青黛3 g(冲服),卷柏30 g,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2例,显效8,有效2,无效2,随访8,显效者无1例复发,有效者中有1例继服中药后病情好转

        汪氏[14]以凉血化瘀为法,处方:牛角片(先煎) 赤芍、生地黄、石斛各 15g,白薇12g,牡丹皮、黑山栀、地龙、炙僵蚕各 10g,炙水蛭3g,熟大黄4g,治疗热内淫营血,郁热瘀阻脉络证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一例,随诊两年未复发。

        潘氏[15]以活血化瘀为法,基础方:当归12g,丹参 15g,桃仁 10g,红花10g,川芎9g,赤芍9g,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7例,显效3例,有效4例。

        张氏[16]以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2OPV病人,全部病人均采用水蛭等活血化瘀药,及潘生丁、降压灵。近期疗效较好:病人主要表现头疼、头晕。症状消失者9例,其余减轻,肝脏缩小者5例,脾脏缩小者6例。血象:治疗后血红蛋白13例降至正常,其余均不同程度的下降。

        崔氏[17]以血府逐瘀汤为基本方,根据具体病情适当调整用药及药量。处方: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生地黄,柴胡,枳壳,桔梗牛膝,甘草,丹参;病情较重、血红蛋白含量高时适当加用三棱10~20g、莪术10~20g、土鳖虫10~20g以破血逐瘀。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3例,均达到临床疗效。

 

 

三,讨论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属骨髓造血功能亢进的疾病,以红细胞数和全血容量明显和绝对增多,血液粘稠度增高,常伴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增多。临床证见皮肤深红略带紫红,舌质紫红,脉缓涩,眩晕,目赤等此病病因较多,病机复杂,发病男性多于女性,中老年患者居多,属中医学“癥积”、“血瘀”、“血痹”、“血证”等证范畴,辨证大都具有血淤的症状和体征。病位在骨髓,涉及肝、脾、肾三脏。其病因有多端,但基本病机是血瘀气滞,血气有余,临床上以活血化淤为其基本治法。

        在临床辨证施治的过程中,紧抓真红血瘀证的本质,并根据病情的轻重,个体的差异处方用药。本病早期多为热入营血,治则以凉血祛瘀,清热解毒为主,方药选用犀角地黄汤加味(犀角、生地、白芍、赤芍、玄参、牡丹皮、金银花、山药、甘草、白花蛇舌草等)。中期多为热毒瘀结,瘀浊内阻,治则为活血祛瘀、软坚散结,方药是血府逐瘀汤加减(生地、白芍、赤芍、红花、桃仁、三棱、莪术、甘草、益母草、枳壳、厚朴、金银花、白花蛇舌草等)。“久病及肾”。后期多为淤血内阻,气阴两虚,治则是活血化瘀,益气养阴,,方药是圣愈汤合二至丸。人参、黄芪。当归、川芎、熟地,白芍,川牛膝、地龙、桃仁、红花、鸡血藤,女贞子,旱莲草。

        若手足麻木,舌苔厚腻者,加橘络、木瓜;下肢痿软无力,加杜仲、锁阳、桑寄生;若见肌肤甲错,形体消瘦,手足痿弱,为瘀血久留,可用圣愈汤送服大黄广虫丸,补虚活血,以丸图缓。

        临床治疗过程中,选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成药治疗真红效果良好。赵氏18治疗l1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均以脑卒中首诊患者,均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丹参20m,l低分子肝素钙,全部患者病情缓解。

        我们研究活血化瘀法治疗真红细胞增多症,要努力发掘其临床治疗上的有效性,积累关于活血化瘀法治疗真红疗效的更多资料,开拓中药药物治疗真红的作用机制研究,探讨影响疗效的个体因素,为真红的治疗开辟一片新的天地。        

 

                              

 

[1]郑延国等,血府逐瘀汤合益气养阴方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5例,[J]山东中医杂志Vol.16 No.6 1997-6:9

 

[2]韦巧玲,史奎钧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经验,[J]江西中医药,2005年7月第7期总36卷第271期:7

 

[3]李景德等,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辨证来认识血痰证的实质,[J]天津中医1987年8期:24

 

[4]高世嘉等,活血逐淤法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液流变学观察,[J]天津中医,1987年:22

 

[5]金永娟等,活血逐淤疗法对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液流变性的影响,[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1995年5月:2

 

[6]朱明峨等,活血化淤法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液动力学观察,[J]天津中医,1987年第8期:32

 

[7]梁贻俊等,中医对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认识与治疗体会,[J]北京中医,1996年第4期:26

 

[8]程志,中西医结合治疗真性细胞增多症22 例,[J]陕西中医Vol.26 No.5  2005:432

 

[9]张霆,重用水蛭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一得,[J]北京中医,2002,September Vol 21,No6:354

 

[10]刘育明,大剂大蓟为主辨证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一例,[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No.4 Vo.26 March 2004:46

 

[11]王天恩等,泻肝活血法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0例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1996年第2期:8

 

[12]张天文等,谷铭三治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验案,[J]中医函授通讯,182期:38

 

[13]张峰等,活血解毒法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2例,[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Mar. 2007 Vo.l 30 No. 2:20

 

[14]汪红,周仲瑛教授从络热血瘀辨治血液病验案2则,[J]新中医Vol.33 No.4 2001年4月:7

 

[15]潘秀珍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7例,[J]中医药研究1996年第2期:25

 

[16]张大龙等,活血逐淤法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20例疗效观察,[J]天津中医1987年第8期:29

 

[17]崔徐江等,血府逐瘀汤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3例,[J]2006年9月第47卷第9期:685

 

[18]赵鹏等,以脑卒中首诊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特点,[J]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6月:219




上一篇: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协定处方对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血府逐瘀口服液应用于激光治疗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Ⅲ~Ⅳ期疗效观察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互联网信息服务资格/中国期刊数据库/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Copyright © 中国期刊数据库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