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复杂的现实中,有许多现象使不少教师感到育人的无奈,而失去教育的信心。对此正确认识,积极对待是为师的重要前提。本文从一般事理的分析,典型事实的举例,和各种学说的比较,表明人类生命的消极表现,只不过是一种相对的可变现象,并不是一个绝对的不变本质。只要掌握规律,正确实践,努力耕耘,人的生命就能焕发无限的生机。
关键词:生命 本性 生机 古今
正文
不管是世界外在可变的现象,还是内在不变的本质,也不管人类生命是走向积极的升华,还是趋向消极的堕落,一切都可以印证人类生命可变性与可塑性的无限性。
就从我们生命的消极表现来讲,在这个纷纭复杂的社会里,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诱惑,很多人被眼花缭乱现象所迷惑,沉浸在灯红酒绿、美色佳肴的享受中,不分是非,不计后果、人心变得险恶、人格也变得下劣。有的为了享受物质财富,吃喝嫖赌;坑蒙拐骗,烧杀掠夺,可谓不择手段。这一切无疑使我们很多从事教育事业的人感到育人的无奈,生命的卑微,从而失去教育的信心和未来的希望。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就会认识到这一切追求眼前利益,享受短暂快乐的行为总在凭借外在的种种条件来营造种种各自满意的生命状态。这不正是生命可变性与可塑性的实例吗?只是这样的改变依赖性太强,使人显得软弱,无能。同时可靠性又太弱而容易失去,往往会给我们留下太多的伤痕。但为什么我们可变的生命偏偏变向眼前看得见摸得找的事物去追求短暂的利益呢?难道这是我们生命必然的趋势,不变的本质吗?当然不是。我们切不可认其为固然。
从现代科学的研究来讲,科学研究指出我们生活的整个宇宙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活动的过程。在爱因斯坦揭示相对论以前,“力学定律、时间、长度、加速度、质量、同时性被认为是绝对的,点的坐标、速度被认为是相对的.在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理论中,只有物理定律、光速这两者被看成绝对,其他均看成相对的”可变的存在。这种相对而可变性存在,是客观世界普遍的规律。哲学家马克思也主张:“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历史和现实的实践也证明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事物到人类社会,都没有绝对不动、凝固不变的东西。
人类生命也在遵循相同的规律,包括人的思想行为,分分秒秒不停地发生着不同的变化。这种细微的变化我们很难察觉。对我们来说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每个人切身经历的一生。年轻时,我们通过接受教育,学习文化知识来完善自己,从胸无点墨转变成为见识广博的知识分子;参加工作以后,我们在完成种种新任务的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变得富有经验,善于应变;而到结婚生子时,生命姿态又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转变,我们扮演着儿女的严父慈母,绽放生命的另一个层面—爱与慈悲的光芒等。凡此种种,在一生的生老病死,一切的是是非非中,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发生了多少的变化,体味了多少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的各种滋味。如此,生命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姿态。让我们切身地感受到它难于穷尽的变化性和无法预料的可能性。
值得庆幸的是,在我们可变的生命中有一种不变的内在本质。这个本质对教育的实施,人类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就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石头生不出小鸡,小鸡长不成鸭子。每个事物都有其固定不变的基本特性和发展规律。而人类所具有的独特本性表现出极好的发展根基和美好的发展前景,这在古今伟人的研究和学说中得到最有力的证实。
从现代科学的研究结论来说,《引爆潜能》一书上说“一旦科学的发展能够深入了解脑的构造和功能,人类将会为存储在脑内的巨大能力所震惊。”的确,世界最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的“集体潜意识”学说就是这方面的有力左证。“集体潜意识,亦称‘种族潜意识’。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核心和主导概念。指心灵结构最底层的潜意识部分,是生物进化和文化历史发展过程所获得的心理上的沉淀物,是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结构中的遗传痕迹。”其中聚集了人类数百万年来的遗传基因层次的信息。它囊括了人类的本能与和宇宙法则,人类过去所得到的所有最好的生存情报,都蕴藏在潜意识里。可以说,上述这一切是我们先天就具备的深厚根基,巨大潜能。而我们只需要懂得如何开发它。
同样,古代许多伟大的圣贤学者以他们渊博的知识,深邃的智慧和丰富的人生实践向我们证实了生命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负面和消极的状况,只不过是一种相对的可变现象,并不是一个绝对的不变本质。
虽然我们生命的天空有时会乌云密布,让我们感觉到人生的空虚,无奈和沮丧等等痛苦。但这片天空不时地也会突然放晴,阳光明媚,向我们绽放它蕴藏的温馨美好的一面,让我们的身心充满一种幸福的喜悦,智慧的灵感和善良的爱心等等许多美好的感觉。古今许多伟大的学说证实,这美好的一面才是我们人类生命深层内核,真实的面貌。他们认为只要我们肯付出,肯追求,就可以冲破现象的障蔽,接近生命的内核,开发它蕴藏的无限潜能,展现出美好的本质。
首先就西方圣贤在这方面的学说,我们主要以“古希腊三贤”为例。西方哲学的鼻祖—苏格拉底不仅是“古希腊人心目中的完人”,还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人物” 他更是一位投身于教育事业的伟人。苏格拉底认为:“在一切动物中,只有人才是名符其实的,因为只有人对他们见到的事物进行观照……人的本性是善的,是爱好和谐和完善的。”而:“教育是把我们的内心勾引出来的工具和方法”。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最著名的学生,他被德国古典哲学家和辩证法大师黑格尔称为“人类的导师”。柏拉图主张:“灵魂是永恒的,在它堕入肉体之前,本来是在理念世界中存在着的,並且对理念世界的一切早已有知识(如美德等); 但是当它离开理念世界进入尘世之躯后,由于受到肉体的玷污,原先所具有的理念知识被遗忘了,因此人们必须用学习、回忆的方法,去重新获得被遗忘的知识,包括道德知识在内” 由此他说:“(灵魂)得了所有一切事物的知识。因此,人的灵魂能够把它以前所得到的关于美德及其他事物的知识回忆起来,是不足为奇的。”亚里士多德是亚历山大的老师,还是柏拉图“最有才华和最得意的门徒之一…‘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最博学的人物’。据说他的著述有四万多卷,涉及各个方面:逻辑、哲学、政治、历史、伦理、文学、物理、生物、天文等”他在《论灵魂》中说:“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理性,所以人是理性的动物”。而且他还指出:“善是人的一切活动的目的。至善是最符合理性的生活,是人类最完满的体现,人本性是善良的”。亚里士多德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作为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也体现了他对人类天然素质中道德品质的肯定和人在习惯中的可塑性等。
由此可见,古希腊三贤都肯定了人类本自具足的理性智慧和道德品质等。也极力强调教育对这种潜力的开发和引导意义。
我们伟大的祖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出现过像儒家的孔孟和道家的老庄等圣贤。孔子被誉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主张人的先天素质都是相同的,同在人皆“本善”;而不同的个性差异是后天教育和习染的不同造成的“习性”。《三字经》开头就讲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这里指出人类“善”的本性改变/迁移,并不是本性不好而是教育不良。孟子被誉为中国的亚圣。他也主张“人性本善”论。其学说主张人生来具有仁义礼智四种“善端”,认为只要加强修养,反求诸己,或者说通过教育去发展这些良知和善端,就“皆可以为尧、舜”所以他热心于“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事业。老子则认为:“在人类之初的社会里,人性是非常纯朴的,而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却被自私多欲的思想支配着,使本来纯朴的人性受到损害。”。所以主张“抱朴”或“复朴”,即保持或回复到自然的纯朴状态。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思想。庄子也说:“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意为做到了纯真质朴就得到了人性。
很多时候,我们会把儒家和道家的教育思想对立起来,认为二者没有共同点。实际上,上述儒道思想都肯定了人类的天性:“本善”“纯朴”;也都认为这种天性是受后天影响而变质的;并且都主张通过不同方式,力求“本善”的发展与“本然”的回归。
在东方的另一个文明古国—印度,被称为圣人的是释迦牟尼,据说他是一位王子,舍弃王位寻求真理,成为世人尊崇备至的“觉醒者/遍知者”。在他的理论中我们也能接触到肯定人类发展潜能的思想学说。其理论根据每个生命体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程度的感觉和反映能力等事实推断我们人类本具“智能基因”认为这是“一种慈悲善良智慧的光明心基因。…(因受)恶习的熏陶污染,原具光明本质的心灵,如镜生锈,蒙上了厚厚的一层灰尘。一旦具备内因和外因,就有可能洗掉覆盖在光明心上的障蔽,如拨云见日,在更高层次上显现光明心”而这里的“内因”指的是人类向善的心、明理的智慧等;外因指的是学修相应的文化知识的外在条件。
上述东西方圣哲和古今学者的种种理论学说,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肯定人类原本就具有美好的自然天性和良好的发展根基,极力倡导开发这种与生俱来的潜力。但我们自己为什么就认识不到这些潜力呢?苏格拉底有句名言说:“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太阳原本是灿烂的,却会被乌云遮蔽。宝石原本是明亮的,却会被污泥染浊。虽然我们内在的太阳并没有完完全全,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但可以通过某种方法让他发光。苏格拉底说:“正确的思想必然导致善的行为,错误的思想必然导致作恶的结果”。而我们作为人,具有会学习知识,能分辨是非的理智,通过正确的教育就可以开发出自身潜能,展现高尚的品德和深邃的智慧等美好的生命素养。
历史和现实的许多事实也在证明人类生命的发展潜力是无可限量的。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十册巨著《历史研究》整体讲述了世界各主要民族的兴衰成败,被誉为“现代学者最伟大的成就”。其中就根据世界上的许多历史事实论述到:“人自身的聪明才智由于人的自身努力而不断膨胀,其发展的程度是难于预料的。它将人类从人性的各种局限所决定的依附状态中解放出来,在这些条件之下,有一点已得到了证明,对于精神上的天赋特别充分的某些人而言,完全有可能重新开启那些曾经封闭的东西,以及至少是为他们自己,去做那些大多数人天生不可能做的事情,他们的榜样最终会带动其他人类,至少会带动其他人类的想象力”。
事实上,在我们历史的天空中,曾出现过辉煌如日月,璀璨如繁星般的无数圣贤伟人。他们作为和我们一样的“人”,自然是我们人类学习的榜样。在这些榜样中有的学识渊博,智慧深远;有的德行高尚,无私奉献;有的才思敏捷,随缘任运;而有的聪明智慧,创新不断。凡此种种,都在印证我们人类具有极好的发展根基和无限的发展前景。也让作为教师的我深切地感受到——“耕耘人生,生机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