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学比喻,就是把比喻这种修辞方法移植到课堂上,在教学中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和对比讲解,将较为抽象的理论通俗化、形象化、具体化,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教学比喻;化学教学;课堂;提鲜剂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同时也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的学科,有些理论知识在高中阶段无法用实验加以验证,这就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如高中教材涉及到的一些基本理论: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等。这些理论知识较为抽象,不易理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如果讲解时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就能使抽象、费解、空洞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浅显易懂,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比喻说的通俗一点就是用别人懂得的事物来比喻不懂得的事物,目的是使对方能够懂得。恰当的比喻有时胜过千言万语,让人豁然开朗。
一、教学比喻在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1.巧用教学比喻进行新知识的衔接
石油的成分是复杂的, 因为石油里含有许多大小不等、不同类型的分子, 但同时又是简单的, 因为大多数的分子只含有两种元素:碳元素和氢元素。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是陌生的。英国纳菲尔德中学化学教材( Nuf field Coordinated Sciences)是这样引入石油化学的。他说化学家用石油做实验,就像小孩玩积木。玩具室里有大大小小零散的积木和已摆好的积木模型。小孩可以把零散的积木摆成积木模型,然后再把它们拆分, 重新组合成新的模型。石油里有许多大小不等、杂乱无章的分子, 它们就像玩具室里零散的积木和已摆好的大大小小的积木模型,化学家可以根据需要将这些分子分离或重组。教材用这样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引入石油化学这一新知识, 让学生感到很亲切熟悉。运用比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石油的裂解知识以及用裂解产物再合成新的产品知识作铺垫。教材用一个恰当的比喻, 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感性素材,引入了石油化学。教材这样编写,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2.巧用教学比喻进行物质的结构的描述
物质结构是微观理论的基础,而原子结构又是物质结构的基点,在研究原子结构时,高中化学介绍了电子的运动的描述方法——电子云。在学习电子云的小黑点的涵义时,有部分学生往往对小黑点代表的是电子运动出现的机会产生歧意,认为小黑点代表电子。虽然教师讲解时一再强调,学生仍不能理解。这时如果选择一个恰当的比喻,问题就解决了:电子云——运动中的电风扇叶子,看起来有无数片,但静止时只有三片叶子。所以电子只有一个或几个,但看起来有无数个。生动形象、运用恰当的比喻体现在教学语言中, 使化学知识与比喻结合起来,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某些难懂的概念,使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熟悉的背景中,可增加趣味性、说服性,并且还带有一定的启发性, 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听讲的注意力。
3.巧用教学比喻把握知识重难点
蛋白质和淀粉都是高分子化合物,但蛋白质的结构却有四级结构,非常复杂。学生难以理解。可以项链来比喻:蛋白质是由氨基酸长链构成的。由于氨基酸在蛋白质分子中排列方式不同,二十种氨基酸可以构成几千种不同的蛋白质分子。淀粉分子石油葡萄糖长链构成的,它的每个单元都相同。就如同我们串一条项链,假如只用相同颜色、相同大小的珠子串成的项链,就象是淀粉;而串一条蛋白质分子的项链就要用许多不同颜色和大小的珠子来做。用串项链这一形象的比喻,学生非常容易接受。
4.巧用教学比喻解决思维障碍
在讲到金刚石和石墨这两种同素异形体间的转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时,他们会毫不犹豫的回答是物理变化,因为他们觉得这两者都是碳。那我就马上给他们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以后我们班上男生要送钻石给给女朋友的话,都不用花大价钱去买了,拿块石墨给她就行了,因为它们都是碳元素嘛!课堂上顿时发出一阵会意的笑声。再如,画一幅高山和两座小山丘, 用 “爬山” 来比喻催化反应机理。不使用催化剂, 反应的活化能高,相当于要爬一座高山, 很费劲, 只有极少数人能爬过去; 使用催化剂, 反应的活化能降低,相当于爬两个小山丘, 爬过去的人就多了。课后的多次测试证明,学生理解、记忆的效果大为提高。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恰当的教学比喻,能提高教学效率,有时甚至能在笑声中,一劳永逸地解决那些原本很难说清楚的问题。
5.巧用教学比喻探索教学规律
如讲解:在相同条件下1mol的不同固体或液体的体积各不相同,但1mol的不同气体的体积却是几乎相同的这一内容时,纯理论的讲解学生不易理解,可以打比方:把大的粒子比成是大胖子,小的粒子是小瘦子,若把100个大胖子和100个小瘦子分别紧密地排在一起,显然是前者占的体积大,后者体积小,这就好比是相同条件下1mol的固体或液体,因为它们的粒子是紧密堆积的,故固体或液体的体积就由构成物质的粒子大小决定,而不同固体或液体的构成粒子的大小各不相同,所以相同条件下1mol的不同固体或液体的体积各不相同;若让100个大胖子和100个小瘦子分别相互间均间隔100米排列,则两者所占的体积几乎相等,这就好比是相同条件下不同的气体,虽然不同气体的分子大小不同,但由于分子间距离远大于分子直径,且不同的气体分子的分子间距在相同条件下是几乎相等的,所以1mol的不同气体的体积是几乎相同的。形象化的比喻,还让学生能身处比喻之中,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学生课堂检测得出的结果来看,学生掌握的也很好。
二、巧用教学比喻的优点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据中国、日本、美国的有关专家对3国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喜欢具有“幽默感”的教师的学生在中国占71%,日本占54%,美国占96%,幽默能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使课堂生动活泼;能在快乐之中把教师和学生联系在一起,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其学习动机;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热情和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等。
2.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有些定理或定律, 课本上是通过较为严密、复杂的推导求证出来, 这类问题如果老师照本宣科, 自然是老师讲的费劲, 学生听得吃力, 最后是学生照样不懂。对于这样的问题, 老师可以把推理论证选择性讲讲, 再通过一个形象有趣的日常生活中学生能够接受的比喻, 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3.易于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
中学生的思维方式面临着一个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 比喻可以被作为一个很好的媒介和桥梁。它将具体和抽象联系起来, 为学生提供一个由形象思维发展为抽象思维的通道。因此,它在促进学生的思维方式的转变上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4.比喻可增强化学教学的艺术性
杨振宁说:“科学是美的,每个科学家都有这种感觉。”形象性是化学教学的艺术因素之一,教师利用语言技巧,借助生动形象的比喻,优美的语调,幽默风趣,使学生听课成为一种艺术享受,这时的课堂气氛绝不会是死气沉沉,而老师看到的一定是一张张面带满意和期待的面容。正如有人说:“教师能讲得有趣,学生才学得有味,要使学生有‘唯恐聆听之不周,不知铃声之既响’之感。”那才是教师的成功。
三、巧用教学比喻的基本原则
恰当的比喻,能使教学事半功倍,但如滥用比喻,也可能弄巧成拙。正确进行教学比喻应遵循三条基本原则
1.比喻的思想性、引导性
教学中引用比喻在考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的同时,还要注意比喻的思想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因此,选好具思想性的比喻也是挖掘思想教育内容的一个方面。如高中化学讲“陶瓷工业”时,当讲到我国古代瓷器誉满全球时,有的教师引用了“薄如纸、青如天、明如镜、声如磐”来形容当时的工艺水平,使学生产生如见其物、如闻其声之感,从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2.比喻的相似性、科学性
比喻的科学性是指比喻的运用要准确无误,以免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错误的方向,而造成对理论概念的错误理解。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对引用的比喻要反复推敲,对拿不准的比喻宁愿不用。教师对所讲授的知识也要理解透彻, 要认真钻研,深刻理会教材, 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恰当地运用比喻。
3.比喻的直观性、通俗性
一些好的比喻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对一些抽象、微观概念的理解,在引用比喻时一定要注意引用一些学生常见、常接触的事物。如果你所引用的事物学生从未接触或不理解,反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打比喻,讲故事要贴切,整个教学过程要突出重点,不能为兴趣而兴趣,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古人云:善喻者,喻明数理。在化学教学中巧用教学比喻,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化学知识, 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巧妙应用好教学比喻,无疑是化学课堂的这锅汤中加了提鲜剂。教师要做到“善喻”并非易事,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所教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特点,从日常生活和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中找到恰当的比喻,用于教学。只要我们持之以恒,注意积累,就一定能掌握好运用比喻的时机和技巧,使课堂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