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师荟萃
名师荟萃

名师荟萃

推进课程改革,强化学生动手能力
发布时间:2024-08-23 11:24

摘要:《兽医临床诊疗技术》是畜牧兽医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联系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一座桥梁,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较少,基本技能掌握不娴熟也不够规范。我们通过课程改革,以强化学生基本技能操作为核心,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地整合,不仅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更具有比较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

  关键词:课程改革;学生;动手能力;

  《兽医临床诊疗技术》是五年制高职畜牧兽医专业的主干课程,以诊断和治疗家畜、家禽、伴侣动物等动物疾病为主要内容,也是联系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一座桥梁,为《牛生产》、《猪生产》、《禽生产》、《小动物疾病》等提供疾病诊断与治疗的通用基本技能及必要的相关理论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相关职业高等应用性人才所必需的兽医临床诊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本课程也是兽医防治员、动物检疫员、宠物医生等从业人员必备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

  1 《兽医临床诊疗技术》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1 学生训练环节较少,教师教学手段滞后

  《兽医临床诊疗技术》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在实践教学课上仍以教师的示教为主,学生实际动手练习的机会较少,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地结合,不能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学生毕业后在临床工作或畜禽生产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感到束手无策、力不从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停留在使用板书、挂图、录像等阶段,没有将网络、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

  1.2 教学结构的滞后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役畜锐减,养殖小区的形成,规模化养殖场增加,人民对猪禽肉、牛肉、羊肉、奶及奶产品量的需要日渐增加,更重要的是保证从牧场到餐桌这一食品链的质量与安全。随着人口的老年化以及伴侣动物的饲养量逐年增加,社会需要宠物医生,已为畜牧兽医开辟了一个很大的临床服务领域;野生动物的保护、特种经济动物的养殖以及未来竞技动物的职业化,都将是畜牧兽医服务的延伸。特别是国家为调整动物性食品结构,已启动“奶业计划”,在未来需要有相当一部分畜牧兽医工作者专职从事奶牛疾病的防治工作。对于价值高的动物,除了有病诊断外,平时需要对其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体检,随时了解这些动物的健康状态,以使其充分实现应有的经济或社会价值。未来的畜牧兽医工作是预防与临床诊疗并重,保护动物健康与保证食品链的安全并重[1]。为了积极应对形势的挑战和学科自身发展的要求,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增加禽类及犬的诊疗技术。

  1.3 技能考核没有落到实处

  没有建立完整的技能考核方案和规范的考核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主观性、随意性,考核方法简单,在考核时教师仅根据学生有无迟到、旷课、早退、上课认真做笔记及听讲、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进行打分,考核的成绩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掌握《兽医临床诊疗技术》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的真实情况。在评价学生时,教师仍以一张试卷评价学生,没有将技能考核成绩列入进行综合评价,导致少数学生在进行训练时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1.4 章节之间相对独立,缺乏贯通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章节之间相对独立,缺乏贯通,如老师在呼吸系统检查时讲授呼吸困难,没有将它与皮肤、粘膜、心血管系统等检查联系到一起,更不会将它与实验室诊断、给药技术等联系在一起,没有拓宽学生的视野,导致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较差。

  2 推进课程改革,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方法与措施

  2.1 编写与完善《兽医临床诊疗技术》的课程标准和项目学习考核表

  2007年8月,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具有灵活性、针对性、现实性、经济性的特点[2],我们编写了《兽医临床诊疗技术》的课程标准,将《兽医临床诊诊断技术》分为4个项目共23个模块,共计128学时,明确每一项目的学习目标以及任务驱动,再将具体的学习目标和任务驱动分到相应的模块中进行学习。9月,我们根据《兽医临床诊疗技术》的课程标准,结合每一模块具体的学习目标和任务驱动编写一整套的项目学习考核内容。

  2007年9月到2009年1月,我们依据《兽医临床诊疗技术》的课程标准,对牧高0511、牧高0512以及牧高0716三个班级实施教学,应用项目学习考核表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将成绩纳入学生学习综合评定,客观地评价每一位学生。我们根据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学生反馈的信息,进一步完善《兽医临床诊疗技术》的课程标准和项目学习考核内容,使它更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能更准确地、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情况。

  2.2 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与整合

  我们依据《兽医临床诊疗技术》的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对学习内容进行适当增减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我们地区的实际情况,我们减少耕牛疾病诊疗的内容,增加奶牛疾病诊疗的内容,将马属动物疾病的诊疗内容列入拓展知识或由学生自学,增加猪病、禽病及宠物疾病的诊疗技术。

  2.2.2 前后贯通,融为一体

  2.2.2.1基本检查方法与各系统检查前后贯通

  兽医临床诊断部分由动物的接近与保定、基本检查、一般检查及系统检查四部分组成,其中基本检查方法是临床诊断的方法论,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将问诊、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六大检查方法贯穿于各个系统检查,前后贯通[3]。如模块二学习视诊的操作及注意事项,而模块三学习眼结膜检查、皮肤及被毛的检查、呼吸数的测定等方面的检查,在学习内容安排时模块二则侧重于检查方法与技巧,眼结膜等检查则侧重于检查的内容及病理变化。

  2.2.2.2 临床检查与给药技术及手术疗法前后贯通

  对牛羊进行瘤胃检查时,检查结果为瘤胃体积膨大,触诊内容物坚硬、疼痛不安,瘤胃蠕动减弱或停止,反刍停止,则可初步判断为瘤胃积食,可选用适当的药物进行肌肉注射、静脉注射、洗胃与导胃等保守疗法;在保守治疗无效时可采用瘤胃切开手术进行治疗。牛羊采食山芋等根块饲料后突发呼吸困难、瘤胃臌气,则可判断为瘤胃臌气,可先进行瘤胃穿刺,在进行食道探诊及食道阻塞的治疗。

  2.2.2.3临床检查与实验室检查及给药技术前后贯通

  检查动物眼结膜苍白时,可进行血常规检查,若测定结果显示红细胞数目及血红蛋白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值,可初步判断动物患有贫血,则可采用输血等治疗方法。在消化系统检查的模块中我们学习食道通畅性检查时,可使用胃导管进行探查,但探查的具体操作技术则在项目三给药技术模块一投药胃中进行学习。

2.3 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

  2007年以来,我们对《兽医临床诊疗技术》实施模块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现场教学为主,以老师示教为辅,以训练学生技能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不但重视知识的讲解,而且重视学生技能的学习,更重视知识与技能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它克服了老师只注重讲授,学生只注重听课,单项信息传递的传统教学方法。我们实施的模块化教学把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作为教与学的中心环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注重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在师生之间建立教与学的互动。

  2.4 模块学习过程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临床诊断与实验室诊断部分要求每一位学生通过模块学习能正确地运用基本检查方法进行进行各系统检查,收集症状资料,能独立完成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粪便虫卵检查等实验室检查并建立诊断。在给药技术部分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进行投药、注射、灌肠、导胃与洗胃、封闭疗法等技术要领。在手术疗法部分,要求每位学生至少做一次术者,组织其他同学共同完成手术的全过程,将手术基本操作技术应用于临床,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对动物医院典型病例进行现场学习,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地整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2.5 充分利用实习动物医院,强化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兽医临床实习,必须在动物医院实习一学期。在动物医院学习内容侧重于病历的记录,在值班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典型病例临床资料的收集、整理、实验室检查、病情分析,查阅相关参考资料,建立初步诊断,拟定治疗方案经指导老师审阅同意后应用于临床治疗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与总结。

  2.6 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

  兽医临床诊疗技术是一门临床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考查的是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和基本知识,若仅以传统的卷面考试为手段,很难达到培养高等应用性人才的目的,也无法真正培养高技能型的学生。因此,我们按照课前预习(5%)、学生学习表现及态度(15%)、实际操作的考核(40%,操作考核的项目由学生自己抽签决定)及笔试(40%),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业。

  3 总结

  总之,近3年来,我们对《兽医临床诊疗技术》项目课程实施模块化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一定效果,如学生基本技能得到较大提高及老师能比较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但也存在困难与问题,如课程相对独立,与其他课程贯通不足;与动物医院门诊结合还不够充分;实习动物种类比较单一等等。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为国家培养高技能型的人才继续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