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课题
教育课题

教育课题

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境与出路
发布时间:2024-08-23 11:06

 [摘 要] 人际关系是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人发展和成才的重要条件,文章分析了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障碍、表现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 人际交往;认知偏差;交往技巧

  人际交往是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等交流互动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桥梁。作为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由于一些学生存在一定的人际交往障碍,在学习生活中产生许多的烦恼,从而影响了个人的生活与学业,如果不能妥善处理,甚至还会产生矛盾冲突,酿成惨案。诸如四川大学凶杀案、复旦大学投毒案等案件的发生,与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不无关系。所以,如何培养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已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障碍及表现

  一般来说,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情感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1]由于受到自身成长的环境和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部分大学生在进行人际交往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自我中心主义倾向明显

  当前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许多学生从小到大一直受到家庭父辈的宠爱,逐渐形成了自私自利的心理。凡事都从“自我”出发,特别重视自我存在、自我感觉和自我价值,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和意愿,常常会为一些生活琐事与他人产生摩擦,更严重者,在与他人观点不一致时,便会情绪激动,甚至会激化矛盾,导致事情走向极端。

  (二)嫉妒与自卑心理严重

  正处在青年期的大学生,由于面临升学、就业、恋爱等各方面的压力,部分大学生心理时常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面对他人的长处和成绩,往往不是欣赏和赞扬,而是心怀抱怨、嫉妒,从而产生痛苦、忧伤、攻击性言论和行为,导致人际冲突和交往障碍。同时部分学生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存在着自卑心理,在交往中往往缺乏信心和勇气,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久而久之,这样便形成心理障碍,甚至会导致社交恐惧症。

  (三)孤僻与多疑并存

  一部分学生由于受到成长环境、早教方式、交往挫折等因素的影响,在人际交往中,变得自卑冷漠,过分敏感,不相信任何人,最终形成孤僻的性格。同时网络的普及应用,吸引许多学生沉迷其中,而不愿意与人面对面的交流,长此以往,就加重了孤僻的心理。再者,部分学生在与人交往中心存猜疑,认为人人都是自私的、虚伪的,总以一种怀疑的眼光看待他人,对他人心存戒备,不愿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既损害与他人正常的人际关系,又影响了个人的身心健康。

  (四)交往技巧欠缺

  许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门之前,忙于应付高考,整天只顾埋头与书本之中,而忽视了与他人、社会的交流,缺乏必要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知识,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2]在交往中缺乏一些基本的礼仪知识和交往技巧,不注意交往中的“第一印象”,在劝说、批评、拒绝他人时不讲究艺术等,这很容易给别人造成误解甚至伤害。有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经验不足,不知道如何与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也不知道学会变通,更不会协调复杂的人际关系。交往技巧的缺乏影响交际质量,更成为影响他们融入大学生群体的障碍。

  二、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低下的因素很多,其中有客观方面的因素,也有学生个人主观方面的因素。

  (一)客观因素

  1.家庭原因

  家庭因素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价值观念、言行举止将直接影响孩子的个性养成,进而影响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当前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学生从小一直受到长辈的溺爱,家长包办一切,久而久之,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这样的成长经历致使他们缺乏理解、宽容、分享、合作的品质,这必将会在后期的人际交往中带来很多困扰。

  另外,家庭结构、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家庭教育的价值导向等因素都对人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重要影响。[3]当前单亲家庭的日益增多,由于孩子成长中很少受到父母的关爱,就导致一些学生性格孤僻,不善沟通,很难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甚至一些家长给孩子灌输一些不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这些都给子女在大学期间的人际交往带来困扰。

  2.社会原因

  在当前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下,当前的大学生从小就开始接受竞争意识的培养,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学业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由于一些学生存在错误的竞争意识和学校缺乏正确的引导,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逐渐被淡化,甚至导致了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从而影响人际关系。

  同时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其弊端也充分暴露出来,网络的虚拟性大大挑战了传统的交往方式。一些学生整天沉迷于网络之中而不能自拔,容易使他们产生与现实社会的距离感。久而久之,患上上网成瘾综合症,甚至产生人格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从而严重影响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

  3.学校教育原因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的指引和学校教育的引导,更需要学生的亲身实践。然而一些高校在教育中只注重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缺少心理的沟通疏导。教育中缺乏人际交往的内容,只是在学校德育中涉及一些人际交往的内容,也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的讲授,极少去真正的关注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实需要,更谈不上人际交往的技能指导。

  其次,当前高校教育普遍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日前许多高校没有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在学校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只是设置了一些心理咨询机构对大学生进行个别咨询和指导,从而导致大学生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指导。

  (二)主观原因

  (1)认知偏差。一些大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由于但其社会阅历太浅,心理不够成熟,经常受到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造成人际交往挫折,并对他人及社会产生了不良认知,从而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这些消极影响甚至会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

  (2)个性缺陷。个性品质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来源于其不良的个性品质,个性的差异往往会带来交往的误解、矛盾与冲突。如不尊重他人、缺乏责任感、放任自己、行为怪异、虚伪、自私、冷漠等个性特征,都会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久而久之,会造成许多交往困扰。

(3)缺少交往。人际关系的成败与个人的交往能力的高低有很大关系的。许多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一直专注于学习,只顾埋头读书,但很少注意与他人的交往、沟通,未能形成良好的人交往能力,更不懂得人际交往的技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大学生在面对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无法很好的去解决,这与人际交往的能力不足有很大的关系。

  三、解决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对策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良好品质形成的必然要求,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必须从人际交往观念的引导、交往技巧的提升和良好人际交往环境的创造等方面人手。

  1.引导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对于大学生来说,良好的人际交往不只是为了满足学习、生活的需要,更是为了个人发展及适应将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来的。”[4]在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诸多心理因素中,社会认知偏差是其中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鉴于人际交往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人际交往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在交往中要善于发现自身的长处和不足,要学会尊重他人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同时,教师还应帮助学生认识到人际交往的各种影响因素,形成正确的归因方式,纠正各种认知偏差,消除一切非理性的交往观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2.注重提升人际交往的技巧

  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需要掌握相应的人际交往技巧。首先,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交往技巧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在学习生活中,积极参与校园文化社团活动,在团结友爱的和谐氛围中,主动与人交往,以积累更多的交往技巧。同时,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主动学习掌握相应的交往技巧。例如在交往中,学会寻找共同的话题和兴趣爱好,以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学会倾听,凸显出对他人的尊重和欣赏,以加深相互之间的感情;学会赞赏,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给予恰到好处的赞赏,以消除隔阂和陌生感;学会换位思考,在相互理解中避免矛盾冲突。因此,在交往中灵活的应用交往技巧,将会极大的改善人际关系,以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3.创造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是促成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创造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环境,对于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就尤为重要。因此,大学校园应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和团结友爱的人际氛围,积极为学生营造更多、更丰富的交往空间。如组建各种社团、协会等学生团体,组织开展文体活动、勤工俭学、社会实践等活动,为学生创造更为广泛地交往机会,使学生在更多的交往实践中学会协调人际关系,以不断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总之,增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任重而道远。因此,大学校园应努力创造良好的人际氛围,不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交往机会;作为大学生个人,应形成人际交往观念,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努力提升人际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