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说环境描写教学的“少”与“多”
发布时间:2024-08-23 10:31
近日,有机会观摩一名骨干教师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一课,在对文中有关诸葛亮住处环境的教学,引发笔者对于小说中环境描写教学的一点思考,现与大家一同探讨。先来看一下执教者大致的教学环节:
1.出示语文语句,指名读: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2.这里写的环境就是诸葛亮住的地方——卧龙冈。哪个词最能概括你对这儿景色的感受?(出示:秀丽宜人)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写这个秀丽宜人的环境呢?(出示:山冈、松林、溪流、竹林……)
(1)远望山冈,蜿蜒曲折,什么是“蜿蜒曲折”?看看它的偏旁猜一猜,用手势演示一下。自古看山不喜平。曲折蜿蜒才有趣!
(2)远望松林,你仿佛看到山冈之上(多生回答)——这就是“疏疏朗朗”!
(3)走近,鞠一捧溪水,仿佛能看到(多生回答)——这就是“清澈见底”。
(4)走进竹林,那颜色绿的逼你的眼,仿佛(多生回答)——这就是“翠色欲滴”。
3.读着这样的词语,想象这样的景色,你心中什么感觉?(板书:环境:美)你知道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些景物,写这样一个环境?
这里面藏着密码,在我们的古典文学中,高山,松、竹都有伟岸、大丈夫、君子的寓意。爱山,其实就是爱伟岸的——大丈夫,爱松,爱竹,就是爱——谦谦君子,古代称这样的人为“贤人”。这里山冈蜿蜒,像卧龙,怪不得诸葛亮有个外号——卧龙先生。这里有山、有松、有竹,景色优美,实际就是写生活这里的诸葛亮——优秀、君子、贤达……(板书:人物:贤)
回观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chéng)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yuán)鹤相亲,松篁(huáng)交翠,观之不已。
4.练习背诵。
5.小结:对于这样的景色描写,我们并不陌生,在《李时珍夜宿古寺》中有: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中天。以后我们也还会见到许多。
从以上教学的环节,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教者教学的步骤,即赏景物,感受环境之美——明写法,认识人物之贤——促积累,拓展相关描写。这样的教学从流程上来看,好像没有不妥之处,但如果我们结合文本内容的特点,还是会有一些值得我们进行商榷和讨论的地方。
《三顾茅庐》这一课是根据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片段进行改写,显然是一篇小说的文体。环境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在小说表达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比如,交待小说人物活动的场所;渲染营造氛围;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等。作为教材中一篇教学文本,我们在考虑小说文体特征的同时,也要结合环境描写多方面的价值,在确定教学重点时,突出环境描写教学的“少”与“多”。
景物欣赏:少一些细致分析,多一些整体情境。我们要认识到,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也具有优美的景物叙述,但这样的景物叙述,是为小说的人物凸现或情节发展服务,如果我们将教学的时间着重聚焦于环境描写的内容上,进行细致分析,让学生逐词逐句发现景物的美好,这是偏离小说教学重点的。但同时,景物描写对于帮助学生深入小说文本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因而也不能弃之不顾。笔者以为,小说环境描写,需要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对景物内容的感知,引导学生体会环境表达的整体情境,通过感悟朗读,触摸到环境所营造的情境,既品味环境描述的语言,也为课堂接下来的重点学习作好铺垫,还节约了课堂学习的时间。以上教学第二环节,老师的逐句讲解,学生只是在完成老师的牵引,对于景物真正的美感并没有体验。如果让学生在整体朗读中想象交流看到的画面,再带着想象进行朗读,对这一处环境所营造的情感应有不一样的体会。而且,这样教学也大大节约了时间,体现小说这一文体中环境描写的教学特征。
写法认识:少一些生硬灌输,多一些无痕渗透。本篇小说中的环境,当然对于衬托诸葛亮人物形象有着显著意义。以环境突出人物,这也是小说环境描写常体现的最重要的特点。但这一特点是隐于文字的背后,如何让学生认识到小说这一写作特点呢?笔者以为,我们要避免给学生生硬灌输的办法。以上教学中,老师讲到课文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些景物,写这样一个环境,直接就将知识灌输给了学生:高山,松、竹的寓意,爱这些景物的人是怎样的人,诸葛亮的外号以及课文写环境,就是写人物的贤。其实,老师所讲的这些学生能够吸收多少,接受多少呢?从认知的规律来说,只有学生亲自体验和发现的知识,才能被学生深深纳入已有知识结构。要让学生掌握小说环境衬托人物的特点,就应引导学生进行理解体会和发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进行有机的点拨渗透,这样的教学才更为有效,也是真正符合小说环境描写教学的要求。
积累内化:少一些“漫无目标”,多一些立足学情。在引导学生积累内化的环节,教者除了让学生进行背诵之外,还拓展了两个片段。一是老师口述的“回观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观之不已。”二是同为四年级《李时珍夜宿古寺》结尾的语句。首先这两处都是环境描写的语句,教者的用意是丰富学生的积累。遗憾的是,片段一的语句文白夹杂,学生理解上很有难度;片段二虽然也是环境描写,但无论是文体还是表现手法上两篇文章都并不相同。可见,这两处拓展更多的体现了教学目标的迷失,其根本原因是忽略了学生学习的实际能力和课堂学习的实际情况。没有了对学情的充分把握,环境描写的教学积累没有重点,学生也会学得云里雾里。试想,在学生理解这篇小说环境描写衬托人物的特点后,再让学生拓展学习《少年王冕》中写荷花的语段,对于学生进一步积累内化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应有更加明显的促进,这样的积累才是立足于学情之上的。环境描写的教学要真正为学生的语文能力成长服务。
总之,小说环境描写的教学,有文体自身鲜明的特点,我们要在教学“少”与“多”的冷静思考与实践之中,让小说课堂教学效益得到充分的保障,这是一个值得我们继续关注和研究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