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应该是有余味的
发布时间:2024-08-23 10:28
《列子•汤问》中,记载了一则与音乐有关的故事。 在战国时期,一位善歌唱的女子来到齐国,因为一路饥饿,缺少粮食已好几日了,于是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卖唱求食。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后,人们还听到她的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人们都说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韩娥投宿一家旅店,因为贫困,韩娥遭到了旅店主人的欺负,韩娥伤心透了,“曼声哀哭”而去。声音是那么悲凉,凡是听到她歌声的人都觉得好像沉浸在哀怨里。一时间,“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音乐,竟然有这样大的魅力与魔力,可以绕梁三日,可以让听到的人三日不食,虽然夸张了点,但也是对音乐最高的赞誉。
好的音乐,是有余味的。一节好的课,也该是有余味的。如果一节课上完之后,学生虽然听到下课铃声,但都在围着老师,还在追问着老师课堂上讲到的人物,联系到的故事,或者虽然过去了一段时间,但老师在课堂中提到的话题,出示的书籍,仍然得到学生的关注,仍然在学生间不时谈起,甚至有学生也捧起了老师推荐的原著,那这样的课堂就是有余味的,带给了学生意犹未尽的课堂,一定是一节好课。不过,更多的时候,课堂的余味,就隐藏在课堂里的每一处细节中,值得我们细细品读,细细咀嚼。
在上《两个名字》这一课时,贾志敏老师在教学中便有很多这样的细节。上课伊始,老师借与学生打招呼,进行师生间的问好,第一个学生对老师说“你好”,马上意识到不对,改口为“您好”,这只是课堂的一个瞬间,但贾老师马上跟着学生的回答,问为什么要改成“您”,学生回答是因为老师是长辈,贾老师点点头,肯定道:大家知道啦,比你长一辈的人,老师、爸爸妈妈、叔叔、爷爷奶奶都要称“您”。接下来师生间的问好互动,学生都能用到“您”这个字,虽然只是一个很简短的对话,如果不加留意,就会轻易地滑过,但贾老师却敏锐地抓住了,告诉学生如何在问好中就能表现自己的长辈的尊重。
在课文朗读时,一名学生读第一小节,不够连贯平缓,贾老师说,失败了一次,第二次肯定成功。结果学生还是没读好,贾老师进行了示范,这名学生读第三次,仍然没有读好,贾老师说,失败了三次,我们争取第四遍读好。结果这名学生读到第七遍才读正确。这时,贾老师评价道:真好,我们来握握手,大家为他鼓掌,失败了六次,第七次成功了。请你再给大家表演一下,好吗?非但没有批评这名学生的朗读,反倒又是表扬,又是要这名学生为大家再表演一下,给这名学生带来的肯定和激励,给他内心注入对朗读的信心,一定会伴随并帮助这名学生更长久的时间。
在仿照课文进行“哈哈,我们都有……”的句式练习时,贾老师与学生一起互动,老师一句“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学生接上一句“我也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然后师生一起说:“哈哈,我们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对于低年级学生,这样的句式练习本身,也是一种游戏。老师与学生进行了几个回合的互动之后,贾老师说出的句子变成了“我有一个快乐的家庭”“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引导学生进行句式练习;接着又让学生先说句子,老师接下一句,学生说出了“我有一个聪明的头脑”“我有一颗爱心”“我有一个精心培养我的母亲”,这是在进行句式练习,但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的引导,智慧的启发,师生在合作中,让课堂进入到一个充满趣味,也充满情感和思考的境界。之所以说这样的教学是有余味的,是老师不仅重视学生的语言实践,重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重视学生的思维和品行,情感和态度的培养,由看得见的表面,到看不见的内心,没有机械生硬的说教,只在潜移默化中,通过一个一个的细节处教学,带给人久久的回味。
有人说,衡量葡萄酒好坏的一项重要指标,便是余味,“余味悠长”是任何一款好酒的必备特点。而一节好课不也是如此吗?拥有余味的课堂,就正如贾志敏老师所上的语文课那样,在不经意的一个词语里,启发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里,看到对于人的成长的信任和尊重;在简单的句式练习里,融入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每一个细节在帮助学生学习的,不只是一个词,一个句子或如何朗读好一个段落,更是在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着眼语文能力的长远发展,更着眼学生的个性与生命的积极成长。一言一行都是语文,一词一句,甚至是一个标点,一个眼神都意蕴丰富,这时的课堂美好而深刻,灵活而生动,真正令学生沉浸其中,流连不舍,收获满满,回味不绝。
余味,是评价一节课好坏的重要标准。上有余味的语文课,值得我们不断学习和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