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题引领
课题引领

课题引领

农村家庭教育对适龄儿童的影响、现状及应对措施
发布时间:2024-08-23 10:28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家庭教育具有及时性,权威性,感染性等特点[1],其不仅是有意识的引导、帮助适龄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更重在潜移默化,以家长自身为标杆,从点点滴滴中感染孩子。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氛围与家长的教育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品德与行为习惯,对于孩子性格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少年强则国强,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的重要方式,更是构建和谐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
(一)家长受教育水平低,教育观念落后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实力的增强,城市中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家庭教育。与城市相比,“家庭教育”一词对于农村家长较为陌生,其更多的重心在于挣钱及温饱,将子女的教育完全寄希望于学校与老师。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多数家长自认为文化程度低,没有能力教导子女,认为教育是指对孩子学习上的督促,忽略了孩子性格、习惯、品德等深层次家庭教育的含义;②九年义务教育虽普及已久,但部分家长受传统观念影响未意识到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初中毕业也可挣钱,早一些工作可以更早的养家。鉴于农村家长在孩子学习方面的诸多态度,家庭教育更是不值一提。
(二)家长教不得法,孩子学难有所成
农村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缺乏家庭教育和各阶段孩子心理特征的相关[2],常因家长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的不同导致孩子性格与习惯的不同。对孩子的管教过于随意或过于强硬,造成孩子难管、难教、叛逆等问题频出。
结合暑期义务支教及走访调查,上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放养型”教育。多数家长很少关心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孩子成绩不好只会招来一阵责骂,家长不会从根源上帮助孩子进步,孩子在学校受了欺负表现异常,也很少有家长能察觉。且大多数家长观念矛盾,一方面认为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另一方面认为读书无用。权衡之下,“读书无用,不如学个好手艺”的观念侵占了家长的大脑,使得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疏于管理,尤以单亲家庭为主,较多孩子早早辍学,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
②“严厉型”教育。在农村,“严厉型”教育的家长占少数,“严厉”的程度更趋向于对孩子的过分照顾,具体表现为怕孩子受苦,所有事情样样包办,使得这类型孩子表现出众但娇气、不独立,抗压能力差。
③“打是疼,骂是爱型”。该类型是现在农村部分家长仍然信奉的教育子女方式。四川有句俗话称“黄金棒棒出好人”。长此以往,会让孩子因害怕而疏远家长,变得内向,成绩下滑,甚至导致校园暴力的出现。
④“宽以待己,严以律人型”。该类型家长给孩子制定了标准,自己却不去执行。或许孩子会迫于家长的权威去遵守,但心里不服,而且执行效果不好。
调查中还发现,较多的家长文化较低,喜欢对着孩子说脏话,久而久之孩子们口中也会冒出一些与其年龄不符的脏话。加之现在经济的发展,许多家庭都有电脑及智能手机。部分家长忙于麻将消遣,对孩子不管不问,长期电脑和手机的影响造成孩子视力下降,成绩落后,问题化凸显等。
(三)经济条件有限,教育受制约
伴随着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农村经济也有所好转。然而,基于农村人员文化水平低,依靠苦力维持家用等因素,农村家长疲于奔波,无更多的精力教育子女。多数家长满足于孩子物质需求,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所需,即精神上的关爱和陪伴。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与农村孩子相比,城市孩子除正常上课外,还有各式各样的班和兴趣班。或许对于城市孩子来说这是一种精神负担,但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更是一种奢望。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允许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
三、家庭结构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
(一)隔代教育弊端大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进入城市寻求就业契机。由于缺乏能力和条件将自己的子女带在身边,在农村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青少年群体——“留守儿童”[3-4]。大多数的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抚养或者寄养在其他亲戚家。老年人多数较为溺爱孩子,对孩子的顽劣行径缺乏有效管教;再者,农村老年人文化程度较低,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不懂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加之年纪较大精力有限,无论在体力还是智力上都难以有效地承担起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职能[5]。寄住在亲戚家的孩子,家庭教育则更加淡薄。多数亲戚一般只管孩子的吃穿,不便或者不善于对孩子进行管理教育,孩子很难在亲戚家中产生归属感,致使部分儿童养成任性、放纵的性格,如:旷课、厌学、逃学;有的还形成了较为严重的不良习惯,如:迷恋网游,夜不归宿、吸烟、酗酒等, 以解孤独苦闷。
农村家长在外务工,一年难得回家一次,且很少关心孩子的心理状况。一部分家长不仅不主动关心孩子,甚至在孩子主动表示爱的时候给予孩子“打击”。调查发现,较多留守儿童对父母的依赖性不大,甚至产生偏激的想法认为父母不爱自己。
(二)单亲、离异家庭教育令人堪忧
相比留守儿童,单亲家庭教育更为严重。单亲或离异家庭的孩子常因为家庭的不完整而产生自卑心理,加之农村单亲或离异家庭较普通家庭经济状况更差,导致孩子冲动易怒或者自闭孤僻。
四、应对措施
(一)逐渐改变家长错误的观念
家长需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未来是至关重要的,不能将所有希望寄托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更需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如何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及教导孩子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家长可以通过网络途径了解如何正确的去教育孩子,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并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做一个好榜样。也只有家庭教育中用榜样的言行,增强教育的吸引性和有效性,使教育的内容具体化、人格化,激励孩子去模仿、学习高尚的品德行为,才能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此外,当地学校可以举办关于家庭教育的学习会,提高家长意识,不仅能帮助家长更好教育孩子,也能减轻学校负担。
(二)强化监护人责任感
农村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均显得“漫不经心”,他们很少关心孩子的学习与生活,更不会与孩子贴心交谈。许多孩子在读完初中后便随父母外出打工,亦或是高中毕业即进入社会。学习成绩不好是原因之一,但主要原因在于家长在孩子成长期间的关注度履行的责任不够,为孩子灌输的正能量思想较少。多数农村中小学生没有读大学的观念,上学只是随波逐流,随着青春逆反期的思想的左右,使得农村的孩子较早的进入社会。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宿命论”思想的影响,较多数农村家长没有在孩子迷茫时为孩子指明道路,这是一种责任感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