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

将日记坚持到底,奠基学生习作能力
发布时间:2024-08-23 10:19
内容摘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是令广大师生倍感困惑的问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其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为语文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要解决学生作文中遇到的困惑,提高其习作水平,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鼓励学生写日记,并坚持到底。在指导学生写好日记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善于动笔以及不断积累、研究习作方法的习惯。这样,以日记促习作,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习作能力循序渐进地提高了,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老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亦能促进班级管理。
关键词:坚持日记;写作水平;各具特色;师生关系  
正文:
前几年,每当看到学生在作文课上举笔维艰,愁眉不展的样子,我也跟着犯愁。到底怎样才能扭转这种局面,让学生能够轻轻松松写作文呢?我首先对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写得太少了,学生的写作只局限于作文课及单元考试当中,平时很少练习。而且作文范围也是为考试而命题,训练方法单一枯燥,导致学生次次写作次次愁。我想,要使学生不愁作文,就要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文习惯,把写作落实到每一天,激发学生写作的灵感和兴趣,多写多练,让他们把烂笔头写活,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不再愁于写作。那么,什么办法能有这样大的效果呢,日记就是最好的做法。通过进一步研究日记和习作的关系,我认识到日记是学生体验生活、记录生活、积累生活素材的体现,也是一块磨石,它能让学生的文笔大放异彩。基于此,我决心和学生一起“将日记进行到底”,经过近一年的试验,我终于验证了最初的想法,并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现将我的一些做法与收效与大家分享:
一、循序渐进,激发学生写日记的热情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动力。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我班的日记工程一开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最让我头疼的问题就是学生记流水账的情况太严重,有些学生从早上刷牙开始一直写到晚上睡觉,从而失去了写日记的意义。针对这一情况,我利用作文课专门讲授日记该怎样写,鼓励学生用眼看、用耳听、用脑想、用心思,指导他们抓住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来写,这样不但能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提高写作水平,而且还能提升自己的思想认知水平。进而我又对学生说明,写日记并不难,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没有固定的格式,日记就是对自己每天亲身经历的、耳闻目睹的、所想所感等内容做如实记录,日记应该是“心灵与纸笔的对话,是自我展示的最佳舞台”。我鼓励学生把日记和老师当作自己的好朋友来看待,想方设法通过日记来倾诉自己的心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用它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每一天,每一事,每一瞬间,使它成为自己将来的一笔巨大财富。我还向学生说明写日记的好处和重要性,让学生知道许多中外名人都有写日记的习惯。应了我的启发,学生们恍然大悟,原来日记不是用来记帐的,而是用来传情达意的,它将伴随我们度过难忘的小学生活。我同时告诉学生说,要写好日记,关键看选材,材料一定要真实,切不可胡编乱造,应付公事。就算你选取的材料哪怕是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要把它写具体,写完整,谈出你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经过我的一番悉心指导,学生们慢慢品尝到了写日记的乐趣,日记水平就如那芝麻开花——节节高。学生的兴趣也培养起来了,他们把写日记当成了一种习惯,而不是负担。
二、日记贵在坚持,通过日记激励学生顽强意志
凡事靠三分钟热血是不够的,我坚信只要抱着持之以恒的态度,一定会功到自然成,写日记更是如此。起先我把写日记的想法和学生们一谈,得到的回答是唏嘘一片。我并没有退缩,而是及时召开了班会,主题就是“日记该不该写?”,经过一番激烈的论证,终于取得全班同学的一致认可,学生的条件是老师看了他们的日记后要给其保密,保留他们的隐私权。于是我当场与学生定下了师生协定:学生从当日起做到一天一篇日记,老师从次日起坚持为每一位学生批改,并绝对保密,做学生忠实可靠的朋友。从那一天起,我们师生一直在履行这份师生协定,甚至于在寒、暑假中都没有间断过。学生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就像那春天青涩的果实汲取了日月精华,待到秋天结出了芳香诱人的果实。通过一个阶段的日记训练,学生从中也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持之以恒,而不能半途而废,否则的话会一事无成。在我们班的日记工程中,学生从中培养了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也是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三、及时认真批改,正确引导,适时鼓励、表扬
及时批阅是保证学生能够长期坚持写日记的重要条件。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每天学生交上来的日记,我哪怕再忙,都会认真批阅完。在批改过程中,我会紧紧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如准确生动的词语、经典语言、感人肺腑的心理体验等等,予以认可和赞扬。并且在优美的句子、词语下画圆圈,画波浪线,然后写上富有启发性、针对性、鼓励性的话语,如:“你真棒!”“你的进步真大!继续加油!”“你的日记结尾含义深刻,耐人寻味”“你真是我们班的小作家!”……对于写作水平差一点的同学,我首先会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然后诚恳地指出日记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日记中出现的共性的、普遍性的问题,我就进行“集体会诊”。在批阅过程中,如果学生的日记内容生动感人,取材立意独特,思想积极进步,我会分享他们的进步;如果学生遇到困惑,在日记中流露出消极思想的话,我会为他们出谋划策,和他们在纸上倾心交流,为他们排忧解难。日记架起了我与学生沟通的桥梁,通过日记我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内心世界,而批阅学生的日记也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坚持就是胜利,坚持不懈的结果是全班平均每人已积累大约六万字的日记,写作文不再是他们的难题,反而成为强项。最可喜的是他们现在每人都编写了一本精品日记集,我们班级也出版了班级的日记集,名为《精彩每一天》。
四、厚积薄发,教给学生写作方法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把自己的口头语言转化为一片文笔优美的文章,平时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习作的基础,是学生积累个性化语言的主渠道。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基于此,我平常鼓励学生多读好书,写读书笔记,并且摘抄好词佳句和优美片段。有了丰富的阅读积累,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自己的个性化语言,畅通由读到写的渠道,“日积月累,必有大成”。除了鼓励学生在日记中做一些摘抄,多记住一些好词好句,我还让他们争取在平时的日记中用上哪怕一个成语、一句谚语、一句名言、或一个歇后语,或一个比喻句,一个拟人句等,把书中的营养吸收到自己的写作当中。通过扩展日记的内容,使学生由抄到写,由易到难,即使再差的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有了可圈可点之处,学生在受到老师批语的激励之后,他们的写作兴趣自然而然的就被激发出来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循序渐进地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