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课题
教育课题

教育课题

为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刷新“中国速度”
发布时间:2021-07-16 16:22

中国人的留学梦与报国梦一直是相伴相生的。百年来,留学人员在救国报国的道路上从未缺席。在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中,一批批留学人员传承报国传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围绕国家创新发展发挥表率作用,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显著成绩。

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使出国留学逐渐社会化、大众化,在我国初步形成的以公派为主导、自费为主体的留学工作格局下,出国留学的专业选择发生巨大变化,学科范围不断扩展,留学人员对专业的选择从实用性为主转向与个人发展深层次需求相结合。据《中国留学人才发展报告(2009)》显示,2000年以后出国的留学人员更多选择应用类学科,如经济和工商管理、人文和社会学科、理工科、计算机/IT和法律等,其中经济和工商管理超过了半数。

与此同时,随着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我国急需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到祖国开创事业,留学回国人员工作受到特别重视。在新时期留学工作方针的指引下,在国家对海外人才引进政策整体规划和引领下,地方各级政府也积极制定并实施地方性海外人才专项计划,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海外引才体系。在一系列围绕支持留学人员在经济社会领域发挥作用的招才引智举措下,加之这一时期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海外人才回流逐现加速态势。1978年回国人员仅以数百人计,2009年回国人数首次突破10万人,2012年已达27万人。

p79-2-本刊资料图.jpg

集聚精英人才

留学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汇聚了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他们凭借现代的知识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引领着中国前进的步伐。一些改革开放初期回来的留学人员不仅成为填补我国部分空白领域的关键力量,更推动着相关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行业规范标准的制定,更有人隐约勾勒出中国发展的蓝图。

龙永图奉调回国后,自1992年起介入中国复关谈判,凭借自信、果敢、从容与睿智,他助力中国打开世界贸易组织的大门,融入全球贸易体系,开启中国改革开放的新阶段;胡鞍钢从1985年起便加入了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开始系统地从事中国国情研究,留美回国后,他始终坚持走独立的学术研究之路,成为这一新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卢迈自回国以来致力于研究中国发展问题,连续20年成功筹办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有效推动了中外交流,推动了中国国际化的发展进程;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党委副书记易纲留美回国后一直从事中国经济的调查研究,留学时期关注到的中美劳动生产力之间差距等问题影响着他后来开始从事中国经济和货币政策的研究,随着从学者到官员身份的转变,易纲开始将自己的理论投入实际,推动汇率市场化改革,推进外汇储备投资多元化等;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是改革开放初期从较高的学术层次研究国际事务的人之一,回国以来,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他一直活跃于国际经济事务活动中,成功地化解了一次次危机……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这一时期,留学人员的从业领域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从政府机构、大学、科研机构及国有企业,向创业、公共服务等更多领域扩展,越来越多的留学回国人员投身于新经济、高科技和第三产业领域。据调查显示,2007年,海归在跨国公司和三资企业中所占比例达到27%,在大学和研究所占比17%,自主创业占比11%,在民营企业占比16%左右。西方跨国公司的在华高管、新经济领域的创业者大部分都是留学人员。他们活跃在新经济、新技术、互联网、IT、通讯、传媒等诸多领域,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做产品研发、搞实业、从事金融、办律所,等等。他们是众多领域的探索者和开拓者,甚至很多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中星微集团创建人邓中翰于1999年10月受邀回国,此后不久便创建了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成功开发出中国第一个打入国际市场的“星光中国芯”,彻底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史;IDG资本全球董事熊晓鸽留美毕业后代表IDG与中国科技部建立科技风险投资基金,成为中国风险投资的拓荒者;2000年,黄劲携国外先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理念从美国硅谷回国,并创办了安博教育集团,致力于推动中国教育服务行业的发展。

这样的留学人员不胜枚举,他们成为国家经济发展高精尖与新兴领域的奠基者和领军人,创新“中国第一”的同时,也刷新着“中国速度”。新时期,是互联网经济迅猛发展的时期,无数海归创业者带着梦想投身这片蓝海,他们的名字写成了近一半的中国互联网发展史,时至今日仍是中国网络业界的中坚力量。吴建平、张朝阳、田溯宁、丁健、李彦宏、严望佳……在那个网络经济“疯狂”发展的年代,他们共同编织着中国互联网的未来。

推动创新创业发展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一些较早出国的留学人员开始回国筹办创立公司,出现了空间分布较为分散的零星创业,党和国家开始关注这一现象并积极筹划相关政策。90年代后期随着“鼓励回国”政策的实行与扩展,各类支持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的举措从政策层面到具体服务都争相显现。

1994年,我国第一家留学人员创业园——金陵海外学子科技工业园在南京应运而生。留学人员创业园(简称“留创园”)政策是中国政府根据相关科技政策为鼓励在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而构建的一整套制度体系,对吸引和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办科技企业、造就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国际化高素质科技型企业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随着一大批留创园的相继设立,正式架起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建高新技术企业的桥梁。2000年,科技部、人事部、教育部决定在现有30余家留创园基础上,联合批准建立一批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示范基地,引导全国留创园的发展,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营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此后,各地纷纷通过设立留创园、推出人才创业计划、给予优惠条件和资金扶持等多种方式,不遗余力地吸引海外人才。中央与地方的通力合作,使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有了重要的载体支撑,也成为加速中国新兴技术领域发展及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建成各级各类留创园近240家,在园企业超过1.3万家,累计孵化企业超过3.2万家,有超过2.6万名留学人员在园创业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