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课题
教育课题

教育课题

归国学子推动新中国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1-07-16 16:21

新中国成立之初,一批在文科领域学有专长的留学生,克服困难回到祖国,积极投身祖国建设,推动新中国文教事业的发展。一部分名望卓著的专家担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学部委员,还有部分专家出任知名高校校长,大多则担任高等院校的教员和研究机构的研究员,翻译、编写文科教材,成为新中国文教事业的中坚。

荣膺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中国科学院成立于1949年11月,其哲学社会科学部共有64名学部委员,其中1955年当选61人,1957年增加3人。他们是社会科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享有很高学术声望,其中35人有留学经历,占本学部总人数的55%。(见表1)

p53-表1.jpg

这些学部委员代表了当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在哲学领域,留学生出身的学部委员有7人,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有艾思奇、李达等。艾思奇被称为“人民的哲学家”,代表作《大众哲学》,毛泽东评价他为“中国的理论领域的忠诚战士”。李达是中共一大代表,代表作《社会学大纲》,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名家大师,在哲学等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探索和综合创新。其他哲学家有金岳霖、冯友兰、吕澂等。金岳霖构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被张申府称为中国“哲学界的第一人”,著有《逻辑》《论道》《知识论》。冯友兰历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是中国“新儒家”的代表,著有《中国哲学史》《贞元六书》等,为20世纪中国重要的哲学经典著作,享誉中外。

历史学领域名家如云。如翦伯赞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奠基人之一,著有《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论中国古代的农民战争》。侯外庐一直从事社会史、思想史研究,著有《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国思想通史》。陈寅恪研究范围甚广,在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佛教史、敦煌学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夏鼐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领导者,曾主持河南辉县商代遗址等的挖掘。

语言学领域的大师也比比皆是。王力著有40多部专著,撰写论文近200篇,代表作有《中国音韵学》《中国现代语法》等;季羡林创建了北京大学东语系,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副校长等,是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散文家,著有《季羡林文集》24卷。

其他如马寅初、郭沫若、汤用彤、陈翰笙、陆志韦、萧乾等,无一不是学贯中西的饱学大师。

出任院系调整时期的高校校长

在1952年的高等院校改革中,著名高校的校长基本上由归国留学生担任,他们对上世纪50年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难能可贵的贡献(见表2)。

p54-表2.jpg

由此,不难想见他们的学术造诣之高,如马寅初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新中国成立后,他以一个学者的专长,以主人翁的态度进言献策。1952年5月马寅初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1954年9月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但他仍潜心考察研究,发表高质量论文40多篇,其中《新人口论》是一篇卓有见地的不朽之作。马寅初是中国共产党的老朋友,正如他自己说过的,自1939年开始“无时无刻不与共产党在一起”。